第350章 戡乱救灾委员会_崇祯重振大明
镇魂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50章 戡乱救灾委员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50章 戡乱救灾委员会

  随着群臣的讨论,越来越多的臣子认识到:

  如果大明真的发生皇帝所说的大灾,周围能容纳千万移民的地方,只有辽东一地。

  以前的辽东都司就有数百万人,收复以后设立省分,能容纳的人口必然更多——

  朝堂上的文官,认为他们的治理水平必然胜过都司卫所,能够比辽东都司容纳更多的人口。

  事实上,辽东都司和甘肃所属的陕西行都司,一直都有人提议设省,以便更好治理。

  省在大明是分设三司,除了都司之外,布政司、按察司的官员,都要由文官担任。

  朝堂上的文官对这样的事情,都是喜闻乐见。

  所以讨论得越多,支持平辽的官员就越多——

  不管皇帝说的大灾是真是假,辽东收复设省,都会带来很多新官位。

  更何况皇帝要在关外实行井田制,他们这些朝堂上的官员在评定功劳时,也有可能被分配井田。

  这样好的事情,他们当然要支持!

  所以,在群臣询问皇帝,明确得到设立新省份的承诺后,收复辽东的事情,越来越成为朝堂共识。

  朱由检见此说道:

  “大明和建虏之战,不仅是平定叛乱之战,还是收复故土之战、生存空间之战。”

  “只有收复辽东,才能为陕西等地的灾民提供足够的土地,供他们迁移开垦。”

  “谁敢阻挠这件事情,就是大明的罪人。”

  把收复辽东的事情,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朱由检向群臣道:

  “今后十几年的朝廷任务,就是戡乱救灾。”

  “救灾主要是救陕西等地的旱灾,戡乱主要是平定西南奢安之乱、辽东建虏之乱。”

  “内阁、六部、九寺等衙门,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拿出方案,写出三年规划或五年规划。”

  “方案的统筹和审核,由戡乱救灾委员会负责。这个委员会的委员,朕委任朝堂大员兼任。”

  “内阁首辅黄立极、兵部尚书袁可立、吏部尚书杨景辰、户部尚书毕自严四人先行加入,黄立极主要负责救灾、袁可立主要负责戡乱、杨景辰负责考核、毕自严提供钱粮。”

  “方案确定后必须执行,若有人敢推诿,吏部立刻罢免!”

  群臣听着皇帝的命令,更加认识到这件事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性,同时羡慕地看着袁可立——

  他们都能看出,黄立极只是幌子,皇帝真正要用的,是兵部尚书袁可立。

  黄立极只是因为内阁首辅的身份,在明面上统筹,负责的是吃力不讨好的救灾事宜。

  袁可立的戡乱任务排在更前,而且如果做好了,有可能得到紫阁功臣席位——

  毕竟他现在不仅是负责戡乱的委员,还是兵部尚书。什么乱子被平定,都有功劳分润。

  可以说,袁可立通过这个任命,已经获得了内阁首辅的权力,能够名正言顺地插手其它衙门,让他们必须配合。

  这是卸任三法司职务的袁可立,没想到的事情。

  因为之前在担任协理三法司大臣时,他没少被一些官员非议,认为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应该插手其它衙门。

  皇帝听从他的请求,撤掉了协理三法司大臣职位。没想到如今又设了个戡乱救灾委员会,仍让他插手其它衙门。

  有心不接受这个任命,但是袁可立想着皇帝所说的灾情,却是心情沉重。

  他在内心之中,是不怎么相信皇帝的托梦说法的,但是皇帝这么郑重其事地为救灾移民做准备,还是让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——

  以他对皇帝的认识,当今皇帝很少会做没意义的事情。

  如今大张旗鼓地调动整个朝堂的力量,可见旱灾之事,皇帝在内心之中已经确认。

  考虑到千万人受灾的可能,袁可立觉得无论会不会发生,都要帮皇帝做准备。

  同时想到收复辽东的重要性,他更为自己的老朋友孙承宗捏了一把汗,皇帝这么希望平辽,如果孙承宗不能达到要求,很可能有大麻烦。

  所以他请求道:

  “陛下,平辽非一时之事。”

  “臣请陛下多给些时间,不要急中出错,反而误了时间。”

  朱由检点头应许,说道:

  “决策朕已定下,具体由卿执行。”

  “卿可和孙督师等前线将领商议,确定戡乱方案。”

  “朕的要求是,最好在崇祯十年之前,收复辽东土地。”

  “陕西那边的灾民,也要做好迁徙准备。”

  说着,他看向太仆寺卿秦士文,问道:

  “通往陕西的驿道,都还称得上通畅吗?”

  “朕需要各地驿道畅通,既能把海外的粮食运过去,还能把陕西的人口运出来。”

  “沿途各个驿站,都要做好准备。”

  秦士文这几个月忙得不可开交,终于把各个地方的驿站收归太仆寺,并且把地方行太仆寺建起来。闻言斩钉截铁地道:

  “陛下但请放心!”

  “太仆寺上下官吏,都会尽全力做好这件事。”

  朱由检听着他坚定的声音,对这个用心办事的官员很是满意,夸奖了几句之后,又看向太仆寺左少卿陈奇瑜,下令道:

  “陈卿曾在陕西任官,就请去陕西走一遭。”

  “一是考察沿途驿道、驿站情况,二是看看陕西的旱灾有多严重。”

  “带着御史和锦衣卫尽快出发,朕赐给你王命旗牌,调换沿途不合格的官吏。”

  “今后驿道若出了情况,朕就拿你是问!”

  陈奇瑜听到之后,立刻接下命令。

  王命旗牌虽然有些泛滥,却主要在军中使用,能得到王命旗牌的文官,大多是巡抚一级。

  皇帝赐给他王命旗牌,又让他整顿沿途驿站,如果能够做好,将来有可能升任巡抚。

  所以他很欣喜地接受命令,打算好好做这件事。又请求道:

  “若是驿道、驿站失修,臣能否征发徭役,责令当地修缮?”

  朱由检听得皱眉,不愿随意征发徭役、给沿途受灾的民众带来更大负担。

  想到工部尚书薛凤翔刚才的话,他说道:

  “薛卿说对灾民应该以工代赈。”

  “太仆寺可准备好钱粮物资,招收灾民做工。”

  “另外,可在原有的驿道基础上,规划新的驿道,尽量裁弯取直、参考直道设计。”

  “今后十几年这些驿道都要被经常用,距离缩得越短,损耗就能越少。”

  “还有……”

  转向少府寺那边,朱由检命令道:

  “太府寺和少府寺合作,成立公共运输研究院。”

  “下设公共道路研究所,简称公路研究所。”

  “给各种等级的道路划分标准,例如划分车道和人行道,将能并列通行四辆马车的公路,定为一级公路,两车道的公路定为二级公路。”

  “所有驿道在平原地区要尽量修成一级公路,山区等地方也要尽量修成二级公路。路面尽量硬化,并且及时维护。”

  “设立运输工具研究所,设计几种载重大、建造快的马车,既能用于运粮、也能用于运人。”

  “太仆寺和少府寺要通力合作,革新道路运输!”

  兼任少府寺卿的薛凤翔急忙答应,太仆寺卿秦士文也答应下来。

  朱由检命令太仆寺派出人员,随陈奇瑜一起视察驿道,规划新的道路。

  参考后世的道路,朱由检让他们在现有驿道的基础上,修建两条公路。

  一是陇海公路,从陕西抵达海州。中间经过运河,能够接收漕粮。海州更是已设立海关,能接收海外粮食。

  这条公路的路线,类似后世的陇海铁路。在没有铁路的情况下,只能先修公路。

  二是延沧公路,从延安府到沧州。中间经过山西太原府,过太行山的井陉关,进入北直隶真定府和河间府。同样经过运河,能从运河获得漕粮。而且朱由检还下令在沧州沿海设立港口,接收从海外运来的粮食。

  这条公路的路线,类似后世的朔黄铁路。只是把起点由忻州改为延安,路线更长一点。

  两条公路的修建,是之前运粮路线的延续。虽然一路上的损耗会很大,但是却不得不建——

  因为它的作用不止是往陕西运粮食,还要把陕西的人口运出去,迁到海外安置。

  而且以陕西的情况,将来旱灾来临,不给灾民指明生路的话,民乱是迟早的事情。路上的损耗再大,也要尽量把粮食运过去,给灾民一点希望。

  还有就是让灾民沿着两条公路,前往海外移民。

  未来山西、河南发生旱灾,两地的灾民也能如此。

  可以说朱由检下令修建这两条公路,还有为山西、河南旱灾做准备的用意。

  另外就是薛凤翔提出的以工代赈,需要一些大工程。这两条灾民的生路,正好让灾民修建。

  为了让公路的通过能力更强、维护成本更低,朱由检还提出了路面硬化,铺砖、铺水泥等。水泥的重要性再次提升,被朱由检再次提起,嘱咐文思院研究。

  这些具体的事情,朱由检在朝堂上只是简单提了一下。把精力转向了灾民抵达海边后,迁往哪里的问题。

  东宁那边已经确定主要迁移郧阳流民,而且陕西的民众也不一定适应南方的气候,朱由检需要在北方找个地方,容纳一些灾民。

  被他命名为北海岛的虾夷地,就这样落入他的视线。

  这地方物产不算富饶,但是周围的海域却是暖流和寒流交汇的大渔场,只要搭配些粮食,就能养活许多人。

  北海岛和苦兀岛一样,现在主要被苦夷占据。日本德川幕府的松前藩,占据了南方一些地方。

  他们的实力都不强,只要能开辟出稳固的航线,朱由检就有把握在两个岛上设藩国。所以他开始和群臣商议,安排谁去开藩,并且为藩国制定规矩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xs6.com。镇魂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hxs6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